锡林浩特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金莲川一个令欧亚大陆颤抖的帝国之都就蛰伏 [复制链接]

1#

文/沙柳

沙柳,实名陈秀民蒙古族,年生,大学文化,内蒙古赤峰市人。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散文集《岁月留痕》《雪的季节》《德日苏随想》,发表短篇小说《跟住他》等二十余篇,报告文学《爱的奉献》等。

深秋,金莲川草原绿波摇荡。

这也许是年最后的暑热天气了,说是暑热比七八月份还是差了很多,阳光洒在脊背上带着一股温和的抚摸暖意。金莲川,多么富有诗意的地名哦。“一望金莲五色中,离宫风月满云龙”、“茫茫金莲川,日映山色赭”,古诗中不乏对金莲川的赞美之词,而另一句“昔日建离宫,今存但古瓦”却是现在金莲川的真实写照。

金莲川,曾经承载帝王之气。

金莲川,曾经书写王朝的始点。

一个令欧亚大陆颤抖的帝国之都就蛰伏在这片草原上。

(一)称雄中西亚和大半个欧洲世界最强大的帝国,建国时的都城无影无踪了

公元十三世纪的中国北方,一个强悍民族在马背上崛起,其首领成吉思汗率蒙古铁骑横扫欧亚大陆,在广袤的草原上书写亘古未有的传奇,蒙古可汗帝国迅速而图腾般地建立起来。年3月,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继承汗位,废除选举大汗的忽里勒台制度,开始按传统王朝年号纪年,正式建立了元王朝,从此中国进入蒙元帝国时代。

不可思议的是,这样轰轰烈烈称雄中西亚和大半个欧洲世界最强大的帝国,建国时的都城竟然消失的无影无踪,只留下一些只有史学家才能辨认的土堆遗骸,谁能想到这里就是当年的元上都?

我曾三次造访过元上都遗址,第一次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最近的一次是年10月。

还是第一次接触元上都遗址的时候,我就萌生了创作意向,可这个命题对我来说显得有些沉重,几次提笔又轻轻地放下了,十几年来一直没能墨就成篇。

这期间,我翻阅了大量蒙元史料,悉读了《蒙古秘史》。在大学任教的姑姑还特意寄来一套“元上都课题组”研究系列丛书。在锡林浩特市,利用一下午时间比较详细地参观了蒙元文化史馆。

可是,每一次从古色幽幽的历史深巷回到现实的原点,一股震撼的力量使我在激动的氛围中不能自拔,平静下来后又陷入难以言状的迷茫与寂廖。站在凸起的土堆上,我尽量调动所有的想象思维,遥想当年和推演还原当年的繁华,可再丰富的想象力也是需要支撑的,在虚与实的转换之间,我还是不能把这里与大元帝国联系在一起,难以把一片凸凹不平的草滩与北京紫禁城等同起来。有时也能拼凑出一些宫廷殿宇和商贾店铺,鼓乐声声,歌舞升平,沿街院落鳞比,错落有致,人影如织……

(金莲川草原上盛开的金莲花)

可这一切都是影影绰绰的飘忽不定,稍遇清风吹拂就被那些无法想象的毁灭所驱赶,接着又是没有参照物的茫然。我曾经在古都西安游览过阿房宫,那是秦始皇处心积虑精心设计的一项规模宏大的“皇家工程”,可惜建造了一半秦始皇就归西了,他那不争气的儿子胡亥未能将政权延续几天,就被“大泽乡义军”赶下台。

秦王朝土崩瓦解的同时,建造中的阿房宫作为旧朝时期政权的象征自然成了摧毁的目标,据说大火就燃烧了两天,可如此凶狠的毁坏还是留下古建筑的基本框架,唯独蒙元帝国的建国都城元上都,只是被明朝农民义军烧一把火就夷为平地,仿佛在顷刻间就如同烟云一样销声匿迹,消失的好彻底呵,如同清风拂尘一般。

在锡林浩特市蒙元文化史馆,张挂着一幅发黄的绸布元朝疆域图。站在透着历史锈色的地图前我端详良久,脑际中浮现出蒙古战旗迎风猎猎踏遍欧亚高地的威武,刹那间又转换成沙尘暴般的狂飙。

八旗制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的满清社会组织形式。最初只有红白黄蓝四旗,后来因“归服益广”又扩编四旗,将原来四旗设为正旗,后设四旗为镶边旗,元上都就在正蓝旗境内。

不过,元朝在此兴建都城时,八旗还没有设立,当时此地称为金莲川。所谓的金莲川并非遍地盛开金莲花,而是取其金枝玉叶相连之意。

蒙古帝国到忽必烈时,已经十分强大,蒙古铁骑几乎所向披靡,连欧洲的封建君主和罗马教皇都闻风丧胆,落荒而逃。即便是当时欧洲最强的俄罗斯大公联军也不能与之匹敌。

据《元史.地理志》记载,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东,南越海表”“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面积万平方公里,相当于现在国土面积的2.5倍。

(金莲川草原上盛开的金莲花)

我粗略目测一下蒙元疆域图,若按那时疆域划分,北至西伯利亚、西至西亚幼发拉底河的伊拉克、南至越南、朝鲜都属中国的版图。在马背上建立政权,靠铁骑和马刀征服土地,在管理上就略微潦草一些。对于欧洲、西亚那些遥距万里之外的国土,基本上是鞭长莫及,更远些的等同于名义性的或实行在册管理。

对如此之大的国土面积,成吉思汗划分四个可汗单元,而金莲川就隶属察哈尔汗管理范畴。

从蒙古可汗到元朝帝国,走过了比秦王朝更趋统一的历史进程。遗憾的是,如此强盛的帝国却没有一个像样的国都,他们把政权建立在马背上。城居兴,人方定,从马背上夺取政权,必须走下马镫管理政权。于是,建造皇宫就成了帝国的首要议题。

(二)元上都最终选址在金莲川,与忽必烈的个人经历有关

秋风习习,落叶飘游,在临时搭起的蒙古军帐前,一位身材健壮剽悍的年轻将领身披铠甲,正凝神望着远方,眉宇间透出一股睿智的深邃。此时已近正午,蓝天高远,白云惨淡,不是有成群结队的草原鸟亮开羽翅低飞俯冲,发出高一声低一声的嘶鸣,青年顺着鸟鸣的索引把目光投向更远,猛然顿悟,转身回到帐内,与重臣谋划,坚定了他在此建府立都的决心。这个年轻人就是忽必烈,成吉思汗的孙子,睿宗托雷之子,蒙古大帝第三任可汗蒙哥的弟弟。

早在漠北潜藩时期,忽必烈就“恩大有为于天下”,对学习和吸收汉文化持积极开明的态度。蒙哥汗即位后,任命弟弟忽必烈总领漠南汉地军政庶事,受命主管漠南汉地。忽必烈欣然从命,带领一彪人马浩浩荡荡进驻漠南草原,在金莲川安营扎寨,组建幕府。

在管辖漠南汉地期间,他任用熟知汉法的宋、金官僚,重视汉族知识分子,初步扭转了“汉地不治”的局面。

转眼之间,忽必烈在金莲川已经驻守了五年,按现在的说法是做满了一届。此时的金莲川已成为军事重镇,只是建筑物多以临建为主,且布局比较随意,造型奇形怪状,与总领地位不符。有道是欲成仁义俗,先定帝王都。此时忽必烈接任帝王大位已基本确立,他便指使手下聘请博学人士刘秉忠选址建城。刘秉忠受命后广召名士,集建筑文化之精髓精心规划,比照宫廷的模式开始大兴土木。

三年后,在金莲川幕府基础上,一座气宇恢弘、富丽堂皇的城郭正式落成,忽必烈将新城命名为“开平府”。

年3月,忽必烈荣登元朝皇帝之位,遂将开平府作为首都。在这里执政了4年,忽必烈决定将皇都迁至燕京,并定名原开平府为元上都,又称夏都或陪都,燕京最初为元中都,后改为元大都。

迁都后忽必烈对元朝的始点——元上都依然念念不忘,不断扩建,增砖添瓦,从而形成了两都巡幸制度。元朝历代皇帝每年四月至八月,皇帝都要走出紫禁城巡幸上都,部署狩猎,处理朝政大事。也就是说,元朝的政权运营有四分之一是在元上都进行的。

为便于朝政,元朝政府配备了两套班子,凡北京皇宫主要官衙部门,在元上都便设分支机构,如中书省上都分省、御台史上都分台、翰林国史上都分院等。皇帝每年巡幸上都,上至宰相大臣,下至百司庶府,都各以其职率队邑从。

忽必烈时期,经常驿召众臣百官到上都议事,接受外国使节觐见。年,忽必烈在上都向全国发出兴师伐宋的诏书,标志着全国统一格局的真正形成。

为了彰显元上都的重要地位,元朝政府规定,皇帝继位都要到上都登基,举行仪式,因而继元世祖忽必烈在上都登基后,成宗铁木耳、武宗海山、天顺帝阿刺吉、文宗图帖睦尔、顺帝妥欢帖木儿等五位皇帝都是在这里接过皇帝玉玺的。由此可见,元上都在蒙元帝国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

同样,元朝后期走向衰落时,元上都也是农民起义军屡屡攻击的目标,以至于元朝灭亡后,作为蒙古民族从草原上崛起并实现全国统一的基地变成一片废墟,所有地面建筑无一幸存。从公元年初建,到年被焚,光芒四射的草原都城仅仅辉煌了一百余年。

元上都随着帝国颠覆而一同走进历史,而历史学家凭大量史料还原了这座昔日都城的真貌。当我走进考古学家模拟的皇城时,正是初秋的上午,携裹着夏风酷暑余温的草原风把头发吹得稍乱,我放弃了乘马车游走上都城的盛情,信步由缰,如同在失重的梦境中漫步,稍不留心就被散落的瓦砾绊个趔趄,观光马车从城墙上或是宫殿顶端毫无阻挡地穿行,留下的车辙十分清晰。

(三)元上都的城市脉络

借助导游和手里的仿古图,我大致理清了元上都的城市脉络。这座城池分内外三重结构,中央为内城,也称宫城,其次是皇城,最外层的是外城。这种都成规划格局很像唐朝的长安,外城相当于长安的皇城,所不同的是长安的外城外侧分散着一般民居和寺院,而元上都的外城之外是禁苑,是不允许有普通民居建筑的。我猜想在建都城前一定到长安或开封等地实地考察过,否则凭智慧想象不会有那么多相似之处。

元上都除内外三重结构比较紧密外,在外域西北呈丁字形围绕外城的是外苑城,类似于现在的城郊区,这样使得都城的城区铺展的比较大,一些商铺和百姓民宅都集中在这里。都城内外三层都有护城墙包围,墙壁贴砖,外苑城以外还有郭成和壕堑。宫城在皇城的中央偏北位置,东西宽约米,南北长约米,呈长方形。城墙先用黄土板夯实,外层在地基上先铺一层石条,然后以青砖横竖交替砌筑,城墙残高5米,下宽上窄呈梯形,底层10米,墙顶宽有3米,完全可以跑人力车。

城墙四角建有角楼,除宫内侍卫专用外,更突出的是装饰效果。宫城内的宫殿建筑主要有大安阁、穆清阁、鸿禧殿、水晶殿、香殿、宣文阁、睿思阁、任春阁等,完全秉承中国建筑艺术和宫廷园林布局的特点,俨如一幅凝注的建筑文化的绚丽华章。宫城设有三个城门,分别是东华门、御天门和西华门,三门之中南开的御天门最为重要,它与皇城的明德门在一条轴线上,是皇帝和大臣出入的主要通道。皇帝在元上都避暑办公期间,下达的圣旨都要在御天门上发布,再送往北京元大都转发各地。这一点与北京天安门的功能相类似。

上都城虽然也是三层结构,但并不是多数皇宫那样设计成回字形,而是皇城与外城在南面紧紧相连的构架。皇城在外城的东南角,东、南城墙与外城共用,呈正方形,每边长米,城墙比宫城高一米,四角的角楼也比宫城高大。皇城南北各有一门,东西各有二门。韩元寺、大龙光华严寺、孔庙和道观等建筑分布其中,想必当年也是香火缭绕、佛事不断的宗教圣地。

尤其是孔庙,说明蒙元文化与儒家文化已经融为一体。

元上都的外城呈正方形,边长各米,城墙残高与皇城墙大体一致。实际上元上都的外城由两部分组成,自皇城北门瓮城西墙起,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土墙,直抵外城的西墙,把外城隔开,南北不能相通。北面是皇家园林,称为北苑,是皇家豢养珍禽异兽和培植奇花异草的御苑所在,南面则是与西门外相连的商业文化区。

可以说元上都的建筑既有浓郁的北方民族特色,又体现了中西合璧大同化的风格,令人惋惜的是这些光彩夺目的建筑群,在历史的烟尘里消失的无影无踪,如果能够比较完好地保存下来,那该是多么厚重的一笔历史财富哦。(待续)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若不喜欢,敬请留下批评,分享您的见解。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