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林浩特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涨姿势最新考证ldquo乌拉盖 [复制链接]

1#

最新考证:“乌拉盖”一词最早出现在年

撰稿人:苗德雨

近期,在对史志资料的深入研究中,笔者进一步完善了各类考据,确定“乌拉盖”一词最早出现在年,而关于乌拉盖河的文字记载最早出现在金朝。

金朝时,乌拉盖河流域位于弘吉剌部据地的最南端。《锡林郭勒盟志》载:“金代,北部为弘吉剌所居。”《东乌珠穆沁旗志》载:“泰和三年(年),该地北部归属弘吉剌部”。在很长一个时期里,弘吉剌部是乌拉盖草原的实际拥有者,一直到蒙古帝国建立以后。

金皇统二年,南宋绍兴十二年(年)金南宋时期全图(一)截图,图中王纪剌部为弘吉剌部的另一译音

弘吉剌是迭儿列斤蒙古的一个部落,其记录最早出现于《辽史》,译为王纪剌,《金史》译为广吉剌或光吉剌,元代也有瓮吉剌、雍吉利、雍吉烈、弘吉烈、晃吉剌等译法。据说,弘吉剌部是最先离开涅古思和乞颜的生息摇篮“额尔古讷昆(山崖)”的,他们是从一个“黄金器”(又译作“黄金壶”)里生出的三个儿子的后代。弘吉剌出自长子主儿鲁黑·蔑儿干一系,亦乞剌思和斡勒忽讷惕出自次子忽拜·失剌一系,合勒讷惕、弘里兀惕、豁罗剌思、额勒只斤等部出自第三子秃速不·答兀一系,这些支系部族对外统称为弘吉剌部。弘吉剌部是十二世纪蒙古高原上一个较大的游牧部落,其据地西邻蒙古乞颜部,东南与金朝边墙相接,西南是塔塔儿部。其下属孛思忽儿氏族游牧于呼伦湖和额尔古纳河以东,占据弘吉剌部据地的北端;斡勒忽讷兀惕氏族游牧于捕鱼儿湖以南,沿哈拉哈河一带,位于弘吉剌部据地的南端。

弘吉剌部落的重要分支斡勒忽讷兀惕氏族,也称斡勒忽讷惕氏族,其族人称“斡勒忽讷氏”,驻地在哈拉哈河注入捕鱼儿湖之河口地区,即现今贝尔湖之南沿哈拉哈河一带。乌拉盖河与哈拉哈河同发源于大兴安岭西麓的宝格达山,一向西流,一向北流,两河流域在源头附近相覆,然后沿着流向渐渐展开,哈拉哈河的末端贝尔湖(捕鱼儿海)距乌拉盖河余公里。结合弘吉剌部与金朝的边界设置(乌兰哈达金界壕)、斡勒忽讷兀惕氏族的规模大小以及蒙古族的游牧特点分析,贝尔湖以南,东至哈拉哈河,南至乌拉盖河的方圆三五百公里的丰美草场,应该都是斡勒忽讷兀惕氏族的游牧地。史载“斡勒忽讷惕氏族的驻地在哈拉哈河注入捕鱼儿湖之河口地区”,应该理解为“从弘吉剌部落的统治中心呼伦湖一带走到哈拉哈河注入贝尔湖的河口地区就进入到了斡勒忽讷兀惕氏族的据地”。

金泰和八年地图截图,斡勒忽讷兀惕氏族游牧地示意图

通过对“斡勒忽”和“兀鲁回”或“兀勒灰”等词汇的读音比较,笔者认为这些词应该是同一个蒙古语词汇的不同音译记载。那么,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乌拉盖综合开发区志》记载“乌拉盖一名有种种解释,其一认为是古代北方部落名称”,这是符合历史的,乌拉盖河在这一时期标注为“兀鲁回河”或“兀勒灰河”,实际上是以当时所占据的弘吉剌部落氏族名称命名,是“斡勒忽讷兀惕”“斡勒忽讷惕”或“斡勒忽讷”的不同音译记载,准确的音译应该是“斡勒忽河”。“斡勒忽河”应该就是乌拉盖河名称产生的源头。“斡勒忽”一词的本来含义已经很难考证,但在蒙古语中,“讷”是常见的语气助词,一般译为“的”;“惕”是词尾复数附加成分,表示众多的意思,这样,“斡勒忽讷”实际上就是“斡勒忽”或“斡勒忽的”,“斡勒忽讷兀惕”“斡勒忽讷惕”大意就是众多的“斡勒忽”。

为什么说“斡勒忽河”是乌拉盖河名称产生的源头呢?在金朝时期,因为北部边患频发,桀骜不驯的弘吉剌部落受到了金朝廷的重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