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锡林郭勒日报-锡林郭勒资讯网
与驻地人民心连心
孙建宣麒聪
武警锡林郭勒支队驻守在被誉为“天堂草原”的锡林郭勒盟,主要担负锡林浩特市监狱看押,各旗、县、市看守所看守以及驻地处突维稳反恐和抢险救援任务。多年来,历届党委班子认真贯彻“守望相助、团结奋斗,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战略思想,唱响了各民族大团结、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主旋律。年以来,支队先后被自治区评选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精神文明先进单位”、“拥政爱民模范单位”、“双拥工作先进集体”、“军警民共建文明单位”,年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年被评为全盟“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
传承红色基因,培育红色传人,打牢民族团结思想基础
锡林郭勒是一块红色的热土,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和辉煌的斗争历史,曾是领导的内蒙古自治区运动联合会最早开辟的重要革命根据地。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既有“三千孤儿进草原”的民族团结典范,又有“草原红色轻骑兵”驰骋草原的优良传统,更有“蒙古马”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强大精神。
每年新兵下队首件事就是上好驻地革命历史教育课,让官兵第一时间经受红色历史洗礼。每逢重大节日、纪念日,支队都组织官兵参观驻地红色革命教育基地、革命烈士陵园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官兵近距离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持续开展“读红色书籍、唱红色歌曲、看红色电影、讲红色故事、当红色传人”活动,始终把红色基因注入到官兵血脉中、根植到骨子里。
他们发扬红色传统,培塑红色灵魂。坚持以老一辈革命家与驻地各族同胞休戚与共的革命史实和故事佳话作为鲜活教材,深挖传承着历史血脉、闪耀着光辉思想、张扬着时代价值的红色故事。通过宣讲红色故事,使官兵熟知党史军史武警史,并把蕴含其中的优良传统渗透到工作生活情感中,不断激发官兵献身使命的政治热情。
他们传播红色文化,当好红色传人。将十九大精神和红色故事编印成小册子,利用政策宣讲、国防教育、走访慰问等时机向群众发放。利用学生军训、军民联谊等时机,在驻地学校打造红色课堂,开展“讲述红色故事、传播红色思想”活动,让红色基因根植于青年学生心中。
扎根民族地区,忠实履行使命,全力维护驻地和谐稳定
锡盟地近京畿,毗邻蒙古,有2个陆路口岸,支队官兵始终保持清醒头脑,认真分析研判形势,坚持把开展民族团结工作作为有效履行职能使命的基础和保证,积极开展军民共建,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有力促进了民族团结。
支队积极与驻地盟委行署建立“互相联、共同防、携手治、全力保”机制,落实信息资源共享、防控力量联训、社会环境联治等措施。先后圆满完成了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来锡视察期间安保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建军90周年阅兵、自治区成立70周年大庆、迎接保卫党的十九大、全国“”等系列重大活动安保任务。特别是在处置年锡盟“5·11”“5·15”两起群体性事件过程中,支队官兵始终坚持对党忠诚、团结群众、依法处置,成功粉碎了敌对势力破坏民族团结的企图,为守卫祖国北疆的安宁,维护各族人民幸福生活贡献了力量,荣立集体三等功1次。
支队始终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努力在遂行多样化任务中加深与少数民族群众的血肉联系。支队注重加强抢险救援力量建设,先后投入30余万元配备了救生衣、风力灭火机、动力破拆装置等装备器材。强化人装结合训练,不断提升官兵抢险救援能力,定期与协作单位联合开展抗雪救灾、灭火救援、防洪抢险方面的训(演)练,有效提升了官兵遂行任务的能力。支队出色完成牧区抗雪救灾、抗洪抢险等任务20余次,连续多年参与处置珠恩嘎达布口岸边境大火扑救工作,帮助牧民转移牲畜、财产、物资,挽回了重大损失,受到了牧民的一致赞扬。
年1月4日,锡盟普降大雪,支队官兵第一时间投入抗雪救灾,连续奋战2昼夜,疏通道路10公里,为牧民送上了急需的生活用品,多个中队受到了盟委的专项表彰。
支队十几年如一日始终坚持开展军民共建活动,与盟委党校、职业学院、职教中心,各旗县中、小学等单位签订军民共建协议,互帮互助、互学互教,共同为建设锡盟助力。支队高度重视驻地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每年新兵下队的第一堂课就是驻地民族政策和民族风俗课,并将民族政策风俗教育列入年度政治教育计划之中,定期组织学习,使每名官兵都懂民族习惯、尊重民族习惯。
爱洒草原大地,倾力改善民生,不断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锡林郭勒盟部分地区自然环境恶劣,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群众生产生活水平有待提升。支队官兵始终坚守子弟兵政治本色,忠实履行新时代使命任务,积极参与打赢脱贫攻坚战,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新的贡献,与少数民族群众建立了“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鱼水深情。
支队在扶贫帮困中甘当“活雷锋”。大力开展捐资助学活动,先后与11所学校结成帮建对子,为20余名贫困学生捐资助学8万多元,苏尼特右中队连续十年资助贫困女学生的事迹被《人民武警报》《内蒙古日报》、光明网等多家媒体报道转载。近年来,支队严格落实《军委扶贫工作十三项措施》和《内蒙古总队参与打赢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战三年计划》,深化“五融合四促进”,精准扶贫多伦县牛眼睛村,支队领导和扶贫工作小组多次深入牛眼睛村了解发展现状、制定脱贫规划、宣讲十九大精神、解读脱贫政策,先后投入12.3万余元进行医疗援助、资助困难学生、慰问困难群众,捐赠衣柜75套、各类椅子把,积极与自治区扶贫办联系,结合村里菜农蔬菜无法长期储藏的实际,争取扶贫资金20余万元推进恒温库项目建设。经过六年的共同努力,牛眼睛村整体脱贫摇身变为村集体经济年收入10万元的振兴村。
支队在生态建设中担当“生力军”。锡盟常年干旱少雨,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支队积极响应号召,叫响“锡盟多栽一棵树,北京少刮一粒沙”的绿化第二故乡口号,全面绿化美化驻地环境。近年来,累计出动兵力余人次、车辆余台次,植树5万余株,使昔日的荒漠变成了绿洲,在贫瘠干旱的草原上筑起了一道道绿色生态长城。
支队在助民爱民中争当“排头兵”。支队党委根据锡盟地处祖国北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坚持将拥政爱民活动作为一项暖心工程来抓紧、抓实、抓好。每年出动余人次到居委会、街道、养老院和共建单位开展清理积雪、清扫垃圾等助民活动。支队成立扶贫医疗队,每年定期前往旗县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牧民家中,为他们提供及时的健康宣传和医疗救助,发放《为民服务、医疗救助健康知识手册》及便民药箱,并指导牧民做好季节性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自我诊断及治疗,深受当地牧民欢迎。”。
本文来自锡林郭勒日报-锡林郭勒资讯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作者/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